假如給你的任務是從麥田的一端走到另一端,從中選一個最大的麥穗,不許折返且選完就不許後悔,你的最優策略是什麼?
這個處境的困難之處在於:如果你下手太早,就會擎著一個小麥穗眼睜睜錯過N個大麥穗;如果下手太晚,就會在錯過N個大麥穗之後于終點在撞線前胡亂摘一個小麥穗充數。社會學家給這個困境起了個名字,叫麥穗理論。他們給出的"最優策略"是:前三分之一隻看不摘,心裡確定下來一個大麥穗的標準,中間三分之一還是只看不摘,對剛制定的那個標準進行修正,最後三分之一再按標準尋找下手目標。
如果是個學數學的人去走這一趟,他大概會把事情搞得很複雜:他會先制定出"大麥穗"與麥穗均值之間的偏離度,然後再測量大麥穗在麥田中的占比。一邊走,這兩個值就得同步調整,計算量很大。但不論計算的結果是什麼,只要大麥穗在麥田中是隨機分佈的,那麼走完一半的路程標準就得制定出來才行。所以上面社會學家給出的那個"三三制"肯定不是最優選,因為它出手晚了六分之一路程。另外不難理解的一點是:標準制定出來之後,遇到第一個達到標準或超過標準的大麥穗,就要立即下手,不能對後面心懷僥倖———離中點越遠,你找到大麥穗的概率越低。
我們不妨用這個"麥穗理論"來為姑娘們設計一個嫁人的最優攻略: 首先最佳的結婚年齡,不用說,就是平均結婚年齡稍微偏右一點。每個人都選擇比平均數多一點點的時間點結婚,導致了初婚年齡的右移。但這並不能得出晚婚比早婚更幸福的結論。因為對於所有女人們來說,她們在麥田里的路程都變長了,而這額外的辛苦卻並沒有帶來好處———大麥穗的供給並無增加。2006年的數據:北京女性初婚年齡是26.1歲,上海是28.4歲,蘇州是23.5歲。各位婦女同志可以此數值做個參照。
一到20歲就嫁給高中初戀情人和挑三揀四最後把自己剩下的,摘得大麥穗的概率都大大降低,但二者心情迥然不同:前者是手里攥著個爛股割不了肉,後者是一路踏空眼看著別人發財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,買了就跌要比沒買就漲要糟糕很多,畢竟後者只是沒賺而已,前者卻是實實在在的虧本。但從主觀感受來看,錯過機會讓人更難受———炒股踏空和當剩女都是如此。剩女們曾經錯過的機會越多,就越是難以接受一個不太大的麥穗,這導致了她們在婚姻市場上的進一步消極。而婚姻不幸的少婦,其換倉衝動卻是正向累積的。所以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現象:離婚少婦再婚,比剩女初婚更容易。黃花老姑娘們非常稀缺的嫁人機會,就這樣被離婚少婦們又搶去了一大半。
綜上,最佳的策略就是在該結婚的時候結婚。如果不能確定什麼時候該結婚,那早結婚比晚結婚要好。比剩女最糟糕的,是在與某人同居的狀態下錯過了最佳結婚年齡。這相當于兩手空空連個小麥穗都沒有,被蒙著眼稀里糊塗地走完了麥田,錯過麥穗無數啊!
[ Via 新京報 京報專欄 | 麻辣兩性 | 肉唐僧 2009-06-23 麥穗理論 ]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